網站地圖
逢甲大學

探討台灣農業保險現況與未來發展

deco

探討台灣農業保險現況與未來發展

組員:賴彥吟、陳宣彣、沈倢伃、陳雅琦、陳孟萱、王靖蘋、王一澍、張芷綺、張子祺

農業對於台灣來講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,台灣農業產品的年出口量為4,912 百萬美元。在就業方面,台灣農業為台灣社會貢獻了約55 萬的就業人口。面對這麽多農業就業人口,政府與保險公司應當如何處理,法律法規應當如何保障農業工作者權益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。

研究目的

近年來全球環境異化已威脅農作物因寒害或暴雨受到嚴重損傷,平均年損失率接近123 億元。根據台灣農委會的官方資料記錄,台灣天災救助金額每年僅31 億元,占整體救助金的20%至30%,這對受到災情的農民來説簡直是杯水車薪,不足以解決龐大的損失。

另一方面,台灣的農業從業者多半保守節儉,對於台灣農業保險沒有足夠的認識,仍然在觀望農業保險的效果。農業是國家的立國之本,更何況台灣作爲一個農業出口占主導的地區,推行農業保險具有極大的必要性,本研究透過參考其他國家政策、現有保險條款,探討如何增加農民對於農業保險的投保意願,幫助他們達到損失最小化,同時也兼顧保險公司的收益,達到雙贏的局面。

結論

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農業保險發展情況不如預期的原因及解決之道。目前台灣因地形及氣候變化造成農業損失近124 億,雖政府年平均提供救助金額30 多億,但農民仍須自行承擔75%的損失,並且政府多以補助的方式去協助,而此方式只有治標,並非長久之計,故一直有實施農業保險之倡議。經各界多方努力,終於在2020年完成有關農業保險的基本法案,惟農業保險仍未發揮其預期之功能。本研究分析顯示,台灣農業保險實施以來銷售不佳的原因,在政府方面包括對於農民定義的漏洞與矛盾、政府補助不高致農民無力買保險、領取保險補助之申請程序繁雜、財政黑洞等;在保險業方面,則係由於不符合大數法則、收入大於支出、資訊不全、費率不公、賠款門檻之規定等原因。

就其他國家的觀察,本研究發現法、中、日、美此四個國家之農業保險都以收入保險為主、並有再保險支持,且與期貨結合,而且在推行農業保險前期,政府有積極介入以及思考出適合自身國家的方法,才使農業保險在其國家中成功實行。因此,本研究分析後認為要促進台灣農業保險的發展,可行的解決方案包括提高保費補助、實施共濟制度、採用收入保險方式、保險結合期貨、運用再保險、完善法規、強化保險教育宣傳等。

希望本研究能幫助台灣了解農業保險的相關問題,並且能參考成功國家的發展經歷加以變化,將其轉變成一套適合於台灣的體制,讓台灣也能成為發展農業保險成功的國家。